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资深编辑、湖北工业教授陈立峰做客“荆楚社科论坛”,并作《让好新闻“刷屏”与“走进心”——看获奖制片人联合报道的突破之路》讲座。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周婵,致朱景阳、邵国超)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打赢算法茧房的“破圈之战”,又要打赢共鸣价值的“入心之战”。这既是一个重要的当代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命题。 10月23日,由湖北省社会科联主办的“荆楚社会科学论坛”来到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编辑、湖北工业教授陈立峰结合财富结合一线案例,研究整合新闻报道的创作路径,揭示好新闻如何既“刷屏”又“入人心”。
讲座中,陈立峰系统阐释了做好新闻报道的四个主要维度:主题基础、立意高,报道要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切片细腻、微叙事,善于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场景来分解主题,引起观众的共鸣;践行“四力”,深入现场,强调记者必须到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强化科技叙事服务,利用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传递主体内容,把科技变成“阶梯”,提升报道吸引力。
关于如何成功“出圈”针对高校全媒体新闻,陈立峰提出,要把握价值引领三大标准,形成创新和突破圈子的传播,重点梳理校园新闻线索的“五大富矿”:在日常活动中发现新思路、关注普通人的闪亮故事、用好校园数据洞察趋势、面对学术工作和工作等现实问题、将专业课程与高校全媒体新闻联系起来。 在社会热点边界寻找“爆发点”。他提到了一些高校通过消费数据实现精准帮扶、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案例,并指出相关性、服务性、建设性的报道更容易引起受众共鸣。
“在人工智能时代,真正的危险不是人工智能会取代记者,而是记者会变得像人工智能一样。”法面对人工智能给行业带来的剧变,陈立峰强调,即将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的记者和大学生应该利用技术,而不是被技术引领。他勉励在座师生要坚守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不断磨砺脚力、视野、大脑、写作能力,努力老成具有传统媒体深度、自我认知、自我人脉、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传播人才。
本期“荆楚社会科学论坛”由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武汉工程科学技术学院、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联合承办。湖北省社会科联科普部部长徐卫洲、吴哈等150余人参加活动武汉工程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伊燕,校党委宣传部全体成员、宣传员及校校融合中心全体成员。参加会议的师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它传授的不仅是方法,更是理念和价值观,为更多“沾泥、滴露、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创作提供了重要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