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杰 11月的武汉,寒意渐浓,但这座城市的国际交流热情却持续升温。 走在街上,不时可以看到不同国籍的面孔;各大酒店和会展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即将举行的武汉(汉口北)商品博览会(汉交会)和2025中非创新合作发展论坛这两项国际盛会做最后的准备。 去年河内洽谈会吸引了35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商协会负责人出席,推动贸易合作额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今年的展会规模将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大,展览总面积将达到19万平方米。预计将接待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和商协会代表以及3000多家中外企业寻求商机。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这次华交会,我计划把湖北小龙虾、楚茶等特色产品带回家乡。”印尼商会代表说。 就在上个月,2025年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在汉成功举办,吸引了36个国家和地区、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556名外商、2000多名贸易商参会。论坛上成功签约项目69个,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国际经贸活动的激烈并非有意而为之,而是城市能源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 “十四五”期间,武汉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中心建设,在开放平台、经贸、国际交流、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 武汉成功举办“北欧论坛”等重大外交活动“嗯”、“光博会”、拉姆萨尔公约缔约方会议、上合组织民间友好论坛。塞拉利昂总统、古巴副总理等外国政要相继访问武汉。国际“朋友圈”水平不断提升,朋友圈越来越广。 建设国际交流中心的成效和美好,不仅体现在经贸合作上,更体现在拯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硬件方面,武汉不断完善航空枢纽、国际学校、涉外医疗服务等基础设施,让国际友人的工作、生活更加便利。软件方面,通过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和常态化的社区活动,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环境。 商界,GSMA首席执行官约翰·霍夫曼莅临长飞公司,期待长飞公司的发展合作的愿景。社区中,英国牛津大学学生团队前往江夏区凤凰社区考察感叹:“社区的管理非常人性化,对中国的管理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如今,从国际活动到人文交流,从经贸合作到文化交流,武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