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约翰内斯堡11月20日电 (记者 孙翔)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与南非包容性社会研究所近日在开普敦举办研讨会。中南两国多位专家学者就中非合作论坛在全球南方共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交流。南非前高级外交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名誉教授格罗布勒于2024年8月与来自50个非洲国家的63位学者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祝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高度评价论坛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论坛中的论坛中的论坛中的论坛中的论坛中的合作论坛,以及期待新一届论坛峰会谱写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建“南方国家”现代化的新篇章。出席当天会议的格罗布勒指出,2000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关系进入新阶段的关键节点。此后25年,中非合作论坛迅速发展成为中非合作的主要平台,成为南方国家团结自力更生的共同代表。他表示,中国已与非洲53个建交国全部实现全面战略合作。中非贸易额增长近30倍,中国对非投资增长近100倍,给中非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共识是这一机制最重要的基础,”格罗布勒说。援助。南非社会包容研究所首席执行官达里尔·斯瓦内波表示,中非合作论坛自成立以来,逐渐从外交倡议演变为多层次、制度化的合作架构。中非合作论坛通过部长级会议、三年行动计划和合作合作机制,不断推动中非关系深化。斯瓦内波表示,中非合作论坛不仅集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学习于一体,而且形成了跨部门的合作平台。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重要维度是“知识合作”的持续深化——中非坦克就债务可持续性、气候适应、数字治理、可再生能源和工业化路径等问题开展研究,共同推动政策优化和行动计划实施。 “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智慧’,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共同创造。斯瓦内波表示:“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国际合作框架中最具影响力的机制之一,其深层意义在于其所倡导的制度规范和知识模式,以公平、灵活、学习型合作为范式。”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洪武指出,中非、中南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合作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非洲国家的学者、南南合作机构和社会组织应该开展更深入、更平衡、更具历史性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南方在国际体系中的积极参与和制度塑造。刘洪武早在1990年就曾自称是“非洲大学的学生”。赴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从事非洲文化史研究。这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说,他在非洲的老师曾向他提出一个重要要求“要了解非洲,必须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和坑底遗产”。 “这种文化感受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来自中国西部,一个有25个民族、多元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刘洪武说道。正是这种多元、包容、可持续的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中国能够在统一的国家内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他说,中国的人口与整个非洲大陆相似,但实现了国内不同文化的统一和融合。这段经历也诠释了中非关系:中非完全有能力构建包容性合作面向未来、共同发展。中国代总领事王晓应邀出席并致辞。王晓表示,25年来,中非合作论坛已成长为南方团结自强和非洲国际合作的“金品牌”,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标志。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同非洲一道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南方发达现代化事业,进一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超过)